上脑牛排是哪个部位 油脂丰富的牛背脊
今年9月底,风电装机同比增长32.8%,光伏发电的装机同比增长24.6%。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机互动及系统智能化,生产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运营,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能效益提供了重要支撑。有了队伍,就能带领全体员工圆满完成公司交予的任务。
今天,双良硅材料正式驶入量产的快车道,标志着双良节能扩大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布局进一步落地,实现从碳中和项下的节能节水行业龙头到光伏新能源行业的兼容并蓄,从能源装备到光伏材料生产的延伸,从多晶硅设备到单晶硅片的扩展。我们现在基本都做到了成为各个行业的品牌和龙头。双良事业需要大家加大力度、加倍努力,才能不断壮大、健康发展。双良硅材料是新进入该产业链的企业,我们要向同行企业学习、请教、交流,共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感谢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希望大家戒骄戒躁,祝大家取得新的辉煌!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升至战略高度。
作为项目的总包单位,我们将以此次单晶硅棒批量生产为契机,全面加强现场管理,保证各项节点目标的实现,把单晶硅项目建成精品工程、标杆项目,再塑成功的合作典范,为双良和中化三建未来20年的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双良硅材料副总经理张存江发言产品优良,服务优良是双良传统,双良硅材料将以最好的质量和服务供给客户,将双良品质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并庆祝双良硅材料单晶硅棒批量生产。硅料供给方面,按105%的产能利用率,预计22年硅料有效供给量80万吨,其中国内70.5万吨,海外9.5万吨,按2.92g/W硅耗,可支撑274GW组件量。
供需源头的双重制约光伏产业链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19 年中国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占全球的产量占比分别达 67.30%、97.40%、78.70%和 71.30%。折旧天价让很多企业不会选择储备产能,甚至让许多企业干脆望而退步。理解这个局面,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两端都是大哥,既要面子还要钱,夹在中间左右逢源的小弟日子,就会很难过。
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光伏领域大力发展的坚定决心,也昭示着我国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可能要超越市场的一般估算。如果以多晶硅龙头通威股份为研究标的,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如果仔细思考一层就会发现,产能紧张会引发厂家扩产,全面扩产的话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那么问题是:通威这一步棋走得是否得当?硅料未来两年都面临着产能紧张,而且产能壁垒极深,没有资源优势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很难一争雌雄,而通威股份存在着资金和地利的优势,先入为主不失为一个跑马圈地的上策。关于硅料涨价,外界经常会出现两个错觉。从成本端可以明显看出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的来源,至少在2022年,即便是硅料价格下滑,通威充沛的产能也会配到增长的需求,这使得业绩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可能性。但是更需要清楚的是,硅料仍旧是众多产业链产能最为紧张的环节,2022硅料有效供给80万吨,需求79.9万吨,供需仍然偏紧。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例如,去年价格暴涨的光伏玻璃,由于行业逻辑变化导致壁垒消除,加上其占据组件成本较大,故而首当其冲价格惨遭腰斩;随后遭遇冲击的,则是微笑曲线末端的电池片、组件,价格一直涨不起来;最后这些产业链价格接近成本线无法再降后,光伏供应链失衡。光伏产业为何能一次次地从低谷回到高峰,而且获得更蓬勃的发展?从产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确信,当下是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阶段,那么,高速增长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光伏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硅片厂商大幅扩产,头部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模式,很多企业拿不到多晶硅,这便导致了多晶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状况,从光伏发电企业的扩增速度可以明显看出。
从硅料的供需来看,2021年的需求总量在57.8万吨左右,供给基本上勉强满足。在理论上,这个观点并不算错。
光伏行业从2000年的高速发展到08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滑,然后经历短暂反弹后又面临双反的限制,从12年开始的复苏到18年的5.31淘汰落后产能,之后迎来了光伏的高速增长,最终实现了从政策扶持驱动行业发展到市场需求驱动行业发展的转变。之后在2009年发生的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大幅回落,使多晶硅发展陷入了泥潭。
表现在光伏行业,就是产业链话语权低的环节会降价。第一个错觉是认为硅料涨价,是新鲜热点。在轰轰烈烈的能源替代革命下,我们曾经见证产业的潮起潮落,行业重心的转移,也曾经看到国内企业的兴起衰落,成王败寇的戏码。直到2020年之前,硅料始终都没能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但其对格局的影响作用,顶多算是推波助澜,远达不到兴风作浪。除此之外,上文提到的产能壁垒会使得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21/22 年年底硅料 CR5将分别达到77.1%和80.6%,显著高于20年 68.8%的集中度水平。
在双碳的背景下,2021年的拉锯战格局似乎已经盖棺定论。在7月份,硅料小幅下跌给失衡的产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只要下游需求走强,硅料必然涨价。
我们都知道,如果供给不足,那么最常规的办法是扩产,通过释放产能来解决问题。需求高企而供给不足,价格暴增自然成为了合理的事情了。
需求扩产满足需求这一制造业定律告诉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企业的扩产计划。曾经的被封锁领域,如今已是一骑绝尘的产业。
2020 年全球工业硅总产能为 623 万吨,中国产能 482 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能达 77.4%;2020 年全球总产量为 303 万吨,其中中国达210万吨,占比近70%。到2035年,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30亿千瓦(3000GW,相当于2020年底的11.9倍),占全国总装机的49%,全年发电量为 3.5万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8%。自十五五规划起,光伏的年新增装机已超过其他电源类型,2030年的装机规模已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一位,2035年光伏发电量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一位。需求方面,2022年全球装机需求205GW,按1:1.2容配比,对应组件需求246GW;考虑已公布的2022年硅片新扩及爬坡产能约27.5GW,对应硅料需求273.5GW(折合79.9万吨),因此2022年硅料供需仍然偏紧。
2021年10月9日,通威股份发布2021年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亿至60亿元,同比增长74.00%至80.0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8亿至60亿元,同比增长203.00%至214.00%。在酱油醋得到调味品行业,这是个简单策略。
但商业市场的脑袋,常常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脚步。因此,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从发电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到2025年,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7.3亿千瓦(730GW,相当于2020年底的2.9倍),占全国总装机的24%,全年发电量为8770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9%。
硅料企业购入工业硅粉,生产出多晶硅料;硅片企业购入多晶硅料,生产出硅片;电池片企业购入硅片,生产出电池;组件企业购入电池片,进行组装;最后终端需求落在电站建设上。一些市场观点认为,2022年硅料新增产能落地,将会导致价格将大幅下滑。
大家都清楚,若某一行业存在较深的壁垒,那么便存在着进入者障碍,在需求释放的前提下,行业发展前景就更加明确,而多晶硅的产能壁垒,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之外,从成本构成上来分析也较为清晰,从下图中,我们明显看出硅料大部分的成本来自电力和原材料。但在多晶硅的领域,供给不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多晶硅扩产,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产能壁垒,多晶硅的建设周期高达18个月之久,算上半年的产能爬坡时间,正常量产时间差不多需要两年,投产周期过长导致没办法较快释放需求。最后再来观察终端需求,在平价上网背景下,电价是固定的,如果建设电站的成本过高,那么就会影响到发电企业的收益利润过低的话,企业建设电站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这个局面,已经成为了行业在今年的共识。而中国光伏产业,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潮起潮落中脱颖而出蜕变成全球光伏龙头。
电力和人工成本的优势,使得国外企业无法与中国抗衡,再加上国内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如虎添翼,推动中国多晶硅成为了全球龙头。这种博弈,在三季度结束后,仍然没有终结的迹象:上游原材料企业减产、限产,光伏原材料价格进一步飙升。
但事实上,硅料的涨价从年初就开始了。这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那就是产业停摆,材料飙涨难解。
硅料供给紧张的格局短期难以扭转。与2020年底的累计装机253GW相比,将要在此基础上再增长18.8倍,在30年的时间范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5%,其确定性和高增长性实属罕见。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